蓥华镇地势盘山而上,山路陡峭崎岖,平均海拔1000多米,在这里,有一对大学生村医夫妻—黄志华、毛小雪,他们心里装着村民的痛,两脚不畏山高路远,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着蓥华镇的高山,用双手守护着山里人的健康。
用心用情,收获信任
初来时,看着两位稚嫩的年轻人,不少村民都窃窃私语:“城里的年轻娃娃,娇气,一看就待不长的。”然而面对打击的话语和艰苦的环境,他们竟没有丝毫的退缩,一待便是十年。
山里的路不好走,曲曲折折,像一条死蛇盘踞在岭上。黄志华每每踏着晨露出门,背着药箱,一步一步地跨过一条条山路时,毛小雪则在村卫生室,给周边邻近的留守老人和孩子们看病。有时半夜里电话铃响,一听是家里老人发了急病,他们便立刻披衣而起,也不管天气如何,路有多远,总是用最短的时间赶去村民家里。
起初,村民对他们颇有戒心。王婆婆尤其如此,每回看病,都要将药盒翻来覆去地看,又反复追问是否和之前吃的药一样。黄医生也不恼,只是微笑着耐心地一一解释。后来有次夜里,王婆婆的孙子发高烧,黄志华和毛小雪摸着黑冒雨赶去,给孩子检查、量体温、喂药,待孩子退了烧才离开。自此王婆婆见了他们,远远地便招呼:“黄医生,毛医生,来家坐坐吧!”
翻山越岭,上门看诊
山里的冬天总是格外寒冷,一天夜里,黄志华夫妻俩正准备休息,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接通后一个略带哭腔的声音传来“黄老师,我爸在家摔倒了,我现在又赶不回去,麻烦你和毛老师去家里帮我们看一看……”张大爷老两口已年过八旬,行动不便,且张大爷患有高血压,子女又常年在外工作,想到这里,黄志华立即叫上已经睡下的毛小雪带上药箱一边往张大爷家中赶,一边联系医院的120。因考虑到通往张大爷家只有一条蜿蜒的小路,救护车无法直接到达,为了让救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张大爷家,黄志华决定自己先行前往张大爷家,毛小雪则留在路口等待救护人员为其引路。黄志华赶到时,只见张大爷倒在冰冷的地上,嘴角淌着大量呕吐物,大娘则手足无措的蹲在大爷旁边,满脸焦急。一见到黄志华,大娘立刻踉跄着站起来,赶忙拉着黄志华为大爷诊治。黄志华三步并做两步跑到大爷身边为其进行了查体、清理口腔呕吐物、监测生命体征等处理,并初步考虑是脑血管意外,经过一系列紧急救治措施后,黄志华定了定心,在严密监测大爷情况的同时,耐心安抚着大娘焦急的情绪。不一会毛小雪带着医护人员小跑着冲进屋里,夫妻二人便与医护人员一同将张大爷抬到救护车上并送往上级医院进一步救治。一直等到第二天张大爷的子女赶到医院后,夫妻二人才放心离开。半个月后张大爷出院了,黄志华和毛小雪特意上门为老人检查血压、血糖,并为老人讲解了恢复期注意事项。现在,每次黄志华和毛小雪二人上门服务后,张大爷都会拄着拐杖在大门口目送他们送上车后才慢慢返回家中。
普及知识,改变习惯
在蓥华镇很多深山里的村落,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健康意识薄弱,“小病拖、大病扛”往往是常态。刚来时,很多村民连血压计都没见过,更别说定期体检了。”黄志华回忆道。为了打开局面,夫妻俩爬坡上坎,挨家挨户走访,通过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他们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而村民对疾病预防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黄志华和毛小雪决定从健康宣教入手。于是他们利用农闲时间,经常在村委会、学校甚至村民家中开办“健康小课堂”,用村民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为他们讲解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传染病预防等知识。针对山区留守老人多的特点,他们还创新推出“健康小卡片”,将养生知识送到老人手中;建立微信群,随时解答村民咨询。在夫妻俩的坚持下,村里逐渐形成了“饭前洗手”“定期测血压”“孕产妇按时产检”等好习惯。十年来,夫妻俩的付出结出硕果,村民们疫苗接种率从不足20%提升至6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100%,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超过90%。
十年坚守,不忘初心
蓥华山上的杜鹃花又开了,粉白的花朵点缀着苍翠的山峦。近十年的光阴转眼流逝,如今夫妻俩依然坚守在这片山区。清晨,炊烟袅袅升起时,便能看到两个身影,一前一后,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药箱在他们肩上晃动,像一对展开的翅膀。他们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这里的村民,却从未有过一丝后悔。他们说:“看到村民们健康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山很高,路很长,而他们的脚步很稳。
蓥华镇地势盘山而上,山路陡峭崎岖,平均海拔1000多米,在这里,有一对大学生村医夫妻—黄志华、毛小雪,他们心里装着村民的痛,两脚不畏山高路远,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着蓥华镇的高山,用双手守护着山里人的健康。
用心用情,收获信任
初来时,看着两位稚嫩的年轻人,不少村民都窃窃私语:“城里的年轻娃娃,娇气,一看就待不长的。”然而面对打击的话语和艰苦的环境,他们竟没有丝毫的退缩,一待便是十年。
山里的路不好走,曲曲折折,像一条死蛇盘踞在岭上。黄志华每每踏着晨露出门,背着药箱,一步一步地跨过一条条山路时,毛小雪则在村卫生室,给周边邻近的留守老人和孩子们看病。有时半夜里电话铃响,一听是家里老人发了急病,他们便立刻披衣而起,也不管天气如何,路有多远,总是用最短的时间赶去村民家里。
起初,村民对他们颇有戒心。王婆婆尤其如此,每回看病,都要将药盒翻来覆去地看,又反复追问是否和之前吃的药一样。黄医生也不恼,只是微笑着耐心地一一解释。后来有次夜里,王婆婆的孙子发高烧,黄志华和毛小雪摸着黑冒雨赶去,给孩子检查、量体温、喂药,待孩子退了烧才离开。自此王婆婆见了他们,远远地便招呼:“黄医生,毛医生,来家坐坐吧!”
翻山越岭,上门看诊
山里的冬天总是格外寒冷,一天夜里,黄志华夫妻俩正准备休息,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接通后一个略带哭腔的声音传来“黄老师,我爸在家摔倒了,我现在又赶不回去,麻烦你和毛老师去家里帮我们看一看……”张大爷老两口已年过八旬,行动不便,且张大爷患有高血压,子女又常年在外工作,想到这里,黄志华立即叫上已经睡下的毛小雪带上药箱一边往张大爷家中赶,一边联系医院的120。因考虑到通往张大爷家只有一条蜿蜒的小路,救护车无法直接到达,为了让救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张大爷家,黄志华决定自己先行前往张大爷家,毛小雪则留在路口等待救护人员为其引路。黄志华赶到时,只见张大爷倒在冰冷的地上,嘴角淌着大量呕吐物,大娘则手足无措的蹲在大爷旁边,满脸焦急。一见到黄志华,大娘立刻踉跄着站起来,赶忙拉着黄志华为大爷诊治。黄志华三步并做两步跑到大爷身边为其进行了查体、清理口腔呕吐物、监测生命体征等处理,并初步考虑是脑血管意外,经过一系列紧急救治措施后,黄志华定了定心,在严密监测大爷情况的同时,耐心安抚着大娘焦急的情绪。不一会毛小雪带着医护人员小跑着冲进屋里,夫妻二人便与医护人员一同将张大爷抬到救护车上并送往上级医院进一步救治。一直等到第二天张大爷的子女赶到医院后,夫妻二人才放心离开。半个月后张大爷出院了,黄志华和毛小雪特意上门为老人检查血压、血糖,并为老人讲解了恢复期注意事项。现在,每次黄志华和毛小雪二人上门服务后,张大爷都会拄着拐杖在大门口目送他们送上车后才慢慢返回家中。
普及知识,改变习惯
在蓥华镇很多深山里的村落,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健康意识薄弱,“小病拖、大病扛”往往是常态。刚来时,很多村民连血压计都没见过,更别说定期体检了。”黄志华回忆道。为了打开局面,夫妻俩爬坡上坎,挨家挨户走访,通过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他们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而村民对疾病预防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黄志华和毛小雪决定从健康宣教入手。于是他们利用农闲时间,经常在村委会、学校甚至村民家中开办“健康小课堂”,用村民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为他们讲解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传染病预防等知识。针对山区留守老人多的特点,他们还创新推出“健康小卡片”,将养生知识送到老人手中;建立微信群,随时解答村民咨询。在夫妻俩的坚持下,村里逐渐形成了“饭前洗手”“定期测血压”“孕产妇按时产检”等好习惯。十年来,夫妻俩的付出结出硕果,村民们疫苗接种率从不足20%提升至6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100%,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超过90%。
十年坚守,不忘初心
蓥华山上的杜鹃花又开了,粉白的花朵点缀着苍翠的山峦。近十年的光阴转眼流逝,如今夫妻俩依然坚守在这片山区。清晨,炊烟袅袅升起时,便能看到两个身影,一前一后,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药箱在他们肩上晃动,像一对展开的翅膀。他们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这里的村民,却从未有过一丝后悔。他们说:“看到村民们健康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山很高,路很长,而他们的脚步很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