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清晨,薄雾未散,29岁的黄瑞已骑着电动车穿行在村道上。车筐里装着血压计、血糖仪和十几份慢性病随访档案,后座绑着从镇卫生院领回的中医理疗设备。作为南泉镇瑞虹村的大学生村医,她用青春热血将"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写进了每户村民的心坎里。
破冰:从"大学生"到"村里人"
2018年10月,大学毕业的黄瑞带着满心的热忱回到了家乡,她要在这片熟悉又亲切的土地上,用所学的知识,为乡亲们带去健康、温暖和希望。初到卫生院,黄瑞除了每天跟着老师在诊断室里学习,还跟着家庭医生走村串户。她背着随访包踏过沾满晨露的田埂,在蚊虫飞舞的夏夜协同处理急诊,渐渐发现基层医疗的真实模样:这里没有先进的检查设备,却有村民们对"家门口医生"的殷切期盼;没有惊天动地的抢救故事,却每天都在上演着关乎柴米油盐的健康守护。当她第一次用针灸缓解了张大爷多年的腰痛,张大爷露出的笑脸,这个从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人突然明白,自己的价值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问诊、开药和随访里。就这样,
黄瑞慢慢地融入了朴实的乡村,老乡们亲切地唤她"小黄老师"。
蝶变:驻点村医助力标准化卫生室的“新生”
随着镇村一体化的推进,2023年,南泉镇卫生院艾家桥门诊正式挂牌瑞虹村卫生室,这意味着卫生院将在人、财、物、考核等多方面对村卫生室实施统一管理。黄瑞立即抓住一体化管理改革的机遇,主动申请到卫生室担任起了瑞虹村的乡村医生,负责该村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工作。来到卫生室后,她积极推行“四化”建设,诊疗标准化:依托卫生院制定标准的诊疗规范并实施;药械统一化:通过卫生院集中采购,备齐常用的基本药物和急救设备;服务智慧化:运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为全村2324人建立起动态健康档案;培训常态化:定期参加卫生院培训学习,每月参加乡村医生例会。此外,她还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将中医药服务融入了日常诊疗当中。在卫生室开展起针刺、拔罐、艾灸等多项康复理疗项目,也学会了中草药辨识,卫生站也在她的努力下顺利建起了中医阁。去年,村民范先生突发疾病,黄瑞通过医共体绿色通道转诊至上级医院,为抢救赢得了黄金时间。村里人都说,黄瑞就是他们的健康守护神。如今的瑞虹村卫生室,中医阁飘着药草香,健康宣教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健康标语,电视屏幕里随时放映着各种健康知识动画。卫生室的年接诊量突破9000人次,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升华:医防融合织密乡村健康防护网
“小黄老师,这么大的太阳你都来看我。”黄瑞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吴嬢嬢的家中。“你电话里说你高血压药快吃完了,我给你送来。”吴嬢嬢是一名高血压患者,一直以来间断性地服用高血压药。了解情况后,黄瑞随即为她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并合理制定降压治疗方案,并进行了健康指导。为确保治疗效果,她每月定期对吴嬢嬢进行随访,记录她的血压波动及生活习惯等情况,真正做到慢病精细化管理。为推动基本公卫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黄瑞还组建了"健康互助小组”,培养出10名村民健康管理员,探索“健康自治”新路径。
此外,黄瑞还积极协助卫生院推动建立“1+1+N”的健康管理模式(即1个公共卫生委员会+1个家庭医生团队+N名党员、志愿者协会、村民小组、家庭成员等)。联合镇村及卫生院资源,创新开展“亲邻巡诊行动”,在每个村轮流开展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健康指导等服务;“银龄守护行动”,为辖区高龄、独居老人,失能、失智、重大疾病患者提供居家康复、上门送医送药、出入院接送等服务。
通过黄瑞的驻点服务,瑞虹村高血压建档管理207人,糖尿病建档管理68人,高血压控制达标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糖尿病控制达标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100%,年均开展健康宣教活动48场次,带动了村级诊疗量增长,村民就诊满意度持续提升,真正构建起“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格局。
扎根:让青春在乡村一线闪光
从2018年的卫生院医生到2023年开始的驻村村医,变的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平凡日子中的坚守。当清晨的阳光铺满村道,黄瑞又背上随访包出发了,里面装着为独居老人配好的降压药。她的鞋尖沾着新泥,胸前的工作牌在春风中轻轻摇晃—这是她扎根基层的第7个年头,也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守护乡亲健康的新开始。也让黄瑞更加明白:基层医疗从来不是冰冷的病历与处方,而是藏在家长里短中的体温与心跳。这个扎根基层的95后姑娘,正用专业与热忱书写着新时代村医的担当。越来越多像黄瑞这样的年轻医务工作者,正在广袤乡村筑起守护群众健康的坚强堡垒,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盛夏清晨,薄雾未散,29岁的黄瑞已骑着电动车穿行在村道上。车筐里装着血压计、血糖仪和十几份慢性病随访档案,后座绑着从镇卫生院领回的中医理疗设备。作为南泉镇瑞虹村的大学生村医,她用青春热血将"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写进了每户村民的心坎里。
破冰:从"大学生"到"村里人"
2018年10月,大学毕业的黄瑞带着满心的热忱回到了家乡,她要在这片熟悉又亲切的土地上,用所学的知识,为乡亲们带去健康、温暖和希望。初到卫生院,黄瑞除了每天跟着老师在诊断室里学习,还跟着家庭医生走村串户。她背着随访包踏过沾满晨露的田埂,在蚊虫飞舞的夏夜协同处理急诊,渐渐发现基层医疗的真实模样:这里没有先进的检查设备,却有村民们对"家门口医生"的殷切期盼;没有惊天动地的抢救故事,却每天都在上演着关乎柴米油盐的健康守护。当她第一次用针灸缓解了张大爷多年的腰痛,张大爷露出的笑脸,这个从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人突然明白,自己的价值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问诊、开药和随访里。就这样,
黄瑞慢慢地融入了朴实的乡村,老乡们亲切地唤她"小黄老师"。
蝶变:驻点村医助力标准化卫生室的“新生”
随着镇村一体化的推进,2023年,南泉镇卫生院艾家桥门诊正式挂牌瑞虹村卫生室,这意味着卫生院将在人、财、物、考核等多方面对村卫生室实施统一管理。黄瑞立即抓住一体化管理改革的机遇,主动申请到卫生室担任起了瑞虹村的乡村医生,负责该村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工作。来到卫生室后,她积极推行“四化”建设,诊疗标准化:依托卫生院制定标准的诊疗规范并实施;药械统一化:通过卫生院集中采购,备齐常用的基本药物和急救设备;服务智慧化:运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为全村2324人建立起动态健康档案;培训常态化:定期参加卫生院培训学习,每月参加乡村医生例会。此外,她还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将中医药服务融入了日常诊疗当中。在卫生室开展起针刺、拔罐、艾灸等多项康复理疗项目,也学会了中草药辨识,卫生站也在她的努力下顺利建起了中医阁。去年,村民范先生突发疾病,黄瑞通过医共体绿色通道转诊至上级医院,为抢救赢得了黄金时间。村里人都说,黄瑞就是他们的健康守护神。如今的瑞虹村卫生室,中医阁飘着药草香,健康宣教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健康标语,电视屏幕里随时放映着各种健康知识动画。卫生室的年接诊量突破9000人次,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升华:医防融合织密乡村健康防护网
“小黄老师,这么大的太阳你都来看我。”黄瑞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吴嬢嬢的家中。“你电话里说你高血压药快吃完了,我给你送来。”吴嬢嬢是一名高血压患者,一直以来间断性地服用高血压药。了解情况后,黄瑞随即为她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并合理制定降压治疗方案,并进行了健康指导。为确保治疗效果,她每月定期对吴嬢嬢进行随访,记录她的血压波动及生活习惯等情况,真正做到慢病精细化管理。为推动基本公卫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黄瑞还组建了"健康互助小组”,培养出10名村民健康管理员,探索“健康自治”新路径。
此外,黄瑞还积极协助卫生院推动建立“1+1+N”的健康管理模式(即1个公共卫生委员会+1个家庭医生团队+N名党员、志愿者协会、村民小组、家庭成员等)。联合镇村及卫生院资源,创新开展“亲邻巡诊行动”,在每个村轮流开展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健康指导等服务;“银龄守护行动”,为辖区高龄、独居老人,失能、失智、重大疾病患者提供居家康复、上门送医送药、出入院接送等服务。
通过黄瑞的驻点服务,瑞虹村高血压建档管理207人,糖尿病建档管理68人,高血压控制达标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糖尿病控制达标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100%,年均开展健康宣教活动48场次,带动了村级诊疗量增长,村民就诊满意度持续提升,真正构建起“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格局。
扎根:让青春在乡村一线闪光
从2018年的卫生院医生到2023年开始的驻村村医,变的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平凡日子中的坚守。当清晨的阳光铺满村道,黄瑞又背上随访包出发了,里面装着为独居老人配好的降压药。她的鞋尖沾着新泥,胸前的工作牌在春风中轻轻摇晃—这是她扎根基层的第7个年头,也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守护乡亲健康的新开始。也让黄瑞更加明白:基层医疗从来不是冰冷的病历与处方,而是藏在家长里短中的体温与心跳。这个扎根基层的95后姑娘,正用专业与热忱书写着新时代村医的担当。越来越多像黄瑞这样的年轻医务工作者,正在广袤乡村筑起守护群众健康的坚强堡垒,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